记者沈佳慧报道 一开学,不少家长就带着孩子扎堆眼科门诊。近日,小可(化名)妈妈愁坏了,“明明不让她玩手机,也不看平板,怎么也会近视?”在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医师余洁的门诊,一年级女孩小可在妈妈的陪同下前来检查视力。
几个月前,小可就说看黑板模糊,检查后发现已有50度近视。考虑到孩子年纪小、度数浅,妈妈不愿让她早早戴眼镜,希望靠调整用眼习惯“矫治”视力,便没接受配镜建议。近期,她在网上注意到“拉远镜”热度很高——电商平台上,这类产品价格从一千元到三四千元不等,宣传中多被冠以“防近视神器”,称能通过光学原理模拟拉远读写距离,减少孩子近距离用眼,辅助预防近视。这“神器”真有这么神吗?记者就此采访了余洁医生。
有一定辅助作用
但防控效果缺临床证据
“‘拉远镜’的工作原理并不复杂,就是通过光学组件将近处物体的成像推远,把‘看近’转化为‘看远’,以此减少近距离视物对眼睛的负担。”余洁解释,这类产品本质是模拟“看远”状态,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看近时睫状肌的持续紧张,对减轻视疲劳有辅助作用。
但疗效是家长最关心,也是产品争议最大的地方。余洁直言:“‘望远放松’的原理本身有一定科学依据,可以防控近视。但目前缺乏大规模、长周期的临床研究数据来证实‘拉远镜’能有效延缓近视加深,其效果的严谨性和普适性还有待商榷。”
部分孩子不适用
购买需选择正规渠道
余洁特别提醒,家长要理性看待,“拉远镜”并非适合所有孩子。余洁介绍,它可能对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量大的孩子有帮助,能让他们在有限室内空间实现“远距离”阅读,缓解眼部肌肉的紧张;但斜视、弱视、先天性眼病或视功能异常的孩子,必须经医生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能用,切勿自行购买使用。
面对市面上品牌杂、价格差异大的“拉远镜”,余洁也给出了选择建议:优先选择正规厂家生产、具备相应医疗器械注册或备案凭证的可靠品牌,“光学质量很关键,劣质镜片反而可能伤视力”;同时要选参数适合儿童、设计合理的产品。“但一定要有理性预期,别把它当‘近视神器’。”她强调,“拉远镜”只能作为辅助手段,不能替代经过科学验证的主流近视防控方法。
近视防控无“神器”
“医学+行为”组合才有效
在余洁看来,防控近视没有单一“神器”,真正起效的始终是“医学手段+行为干预”的组合策略。她建议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增加户外活动时间。建议每天累计2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。即便只是散步或玩耍,自然光线也能有效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,抑制眼轴变长。
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。除了“20—20—20”用眼法则(即近距离用眼20分钟,向20英尺外的远处眺望20秒以上,远眺时间长些更好),余洁还提到“一拳、一尺、一寸”的用眼姿势——指尖离笔尖一寸(3.3厘米),胸部离桌子一拳(6~7厘米),书本离眼一尺(33厘米),保持读写坐姿端正,不在行走、坐车或躺卧时阅读,也不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书、刷手机。
合理使用电子产品。适当控制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,每天使用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,使用电子产品时需注意观看距离。
定期专业检查。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半年一次、学龄儿童每3~6个月一次接受视力、眼轴等检查,建立屈光发育档案,才能实现早发现、早干预。
余洁最后强调,家长切勿盲目跟风购买所谓的“护眼神器”。孩子的近视防控需要科学规划,一定要在专业眼科医生指导下,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,才能真正守护好孩子们的“明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