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


02版:浙工会

城市“极速时刻”背后的汗水与温情

  为加强和改进工会工作,搭建工会青年干部实践锻炼平台,促使工会干部当好“宣传员”“指导员”和“服务员”。衢州市总工会组织开展为期两周的青年干部“赴新业态企业体验周”活动——聚焦网约车司机、安保人员、外卖配送员、快递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开展“沉浸式”体验,面对面、零距离倾听他们的“心声”。

  这个夏天,浙江因“浙BA”赛事而格外“燃”。与此同时,赛事冠名赞助商淘宝闪购“淘宝闪购,点外卖,更优惠”的广告语,让“外卖大战”的讨论热度在网络上持续攀升。为深入了解外卖小哥的真实工作状态,衢州市总工会办公室干部、市直属机关工会副主席郑有炳来到柯城区马站底美团驿站,体验外卖配送员的日常。以下是其《新业态体验周工作日志》。

  入职:

  繁琐流程与意外波折

  8月18日,履“新”职第一天!早上9:30,抵达站点,此时站点负责人正给骑手们开晨会,着重强调安全骑行等要求。我们站在一旁旁听,她微笑着向我们点头示意。由于前期对接工作由区域经理郑总负责,我们要等他到场才能办理入职手续。

  10点,郑总带我们前往电动车行租赁电动车并签订合同。通过实名注册的小程序,可以实时查看电动车电量、换电柜点位,还能进行在线定位和电瓶换装操作。

  回到站点,在负责人的指导下,下载了美团骑手APP,经过身份认证、视频学习、在线考试、测量血压等一系列流程,终于正式成为美团骑手。然而,入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同行伙伴因不明原因无法成功办理入职……就这样,上午半天时光在忙碌与等待中悄然流逝。

  实操:

  挑战与成长交织

  下午2点,在“骑手师父”的带领下,我兴奋地点击“上线”按钮,开启“骑手生涯”。第一单是预约单,要求15:00送达,我14:16接单,14:45就送到了。完成这单后,“师父”又跟我叮嘱了几条注意事项,随后便让我独自跑单了。

  首单的顺利让我信心倍增,觉得送外卖不过如此,但很快,“教训”就接踵而至。返回途中,接到第二单送至世通华庭小区,时间仅26分钟。因路况不熟,按导航到达指定地点后,发现需刷脸才能进入。看着订单倒计时,我心急如焚,询问周边商户后才得知正大门在马路尽头左拐处。“快”,在此刻成了生存的必需!送达时,我早已汗流浃背。

  后续订单中,我爬过长楼梯,也在一排房子前迷茫地寻找“三单元”。那一刻,我才深刻体会到,外卖骑手看似门槛低,实则考验“驾驶技术+规划能力+体能+心态”的综合能力,是体力与脑力的双重考验。那些收入高的骑手,都是将街巷熟记于心、把时间效率精确到分秒的高手。

  感悟:

  极速背后的艰辛与温暖

  从下午2点工作到晚上7点,整整5个小时,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,如同城市“毛细血管”中的“血液”般快速流动。这不是一次轻松的体验,而是被算法精确计算的“极速时刻”。我紧握油门不敢松,呼吸都带着灼热,别说吃饭,连停下来喝口水都非常匆忙。即便如此,几乎每一单都是在平台规定时间的边缘完成。5个小时里,我完成了9单。站点负责人称“新手能跑成这样还算可以”。这句话却让我心头更沉重,因为这意味着骑手们的常态便是如此高强度的工作。

  这半天的体验,让我感受到的远不止送单的疲惫与时间的压迫。烈日下的争分夺秒、守护餐食的小心翼翼、手机提示音带来的紧张感……这些切身体会早已超越了“体验”二字本身。在此,我想对努力打拼的外卖员们说:“路上慢着点。”也想对点餐的大众说,当我们收到外卖时,请道一声“谢谢”“辛苦了”,让外卖员们更有动力奔向下一程。这些常带给我们温暖的人,也应该被我们温暖以待。

  (来源:衢州工会微信公众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