钢筋水泥里透出“家”的温度
看立功竞赛如何点亮建设者的心
记者吴晓静报道 在杭州地铁四期工程如火如荼的建设图景中,地下,152公里钢铁脉络延伸的速度令人惊叹;地上,冰冷的钢筋混凝土间升腾起一阵阵“人间烟火”——“家文化”的温情,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工地的面貌。
位于杭州城西的地铁12号线5标项目部,一个集生活、服务、文化于一体的“产业工人家园”拔地而起。这是杭州地铁集团以“八比八看”为核心的立功竞赛热潮中,“比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看‘家’文化与责任”的生动实践,一个个触手可及的幸福场景正成为驱动工程高质量建设的深层动力。
道路干净整洁、宿舍窗明几净、公共区域井然有序……走进杭州地铁12号线5标项目部产业工人生活社区,颠覆了人们对工地的刻板印象。
“这里有食堂、超市,还有专门的娱乐休息室,可以看书、打台球、打拳击……感觉像住进了小区,而不只是干活的地方。”钢筋工李师傅的感慨代表了众多工友的心声。
“我们要建的就是‘远行者之家’。”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社区的灵魂在于规范化、物业化的管理创新,工人入住即通过产业工人服务中心完成实名制编号登记,融入管理体系。
产业工人服务中心配备专职物业人员,对生活区的环境卫生、设施维护进行统一管理。不仅如此,这里还提供信息咨询、劳务维权、心理辅导等一站式服务,着力解决工人在工作、生活和学习上的实际困难,并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和法律普及活动,全力化解职工困难、矛盾。
“服务中心成立以来,已有50余件烦心事被化解。”上述负责人表示。
安全是“家”的基石。整洁的宿舍区,看不到私拉乱接的电线,取而代之的是集中充电管理体系——为电动自行车及小型机具设置专用充电区。充电插座采用自动断电装置,充电棚顶加装悬挂式消防灭火球,并实行用电安全闭环监管。通过24小时智能电表监测、每日安全巡查等措施,确保用电规范执行到位,社区大功率电器使用隐患消除率达到100%。
如何让这些远离家乡的建设者生活得更便利、更丰富?项目部在提升生活品质上下足了功夫。
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便捷的5分钟生活圈:推行“幸福超市”社区化运营,商品种类齐全,保证平价供应,超市日均服务100余人次;建立标准化餐饮服务体系,食堂由专业团队管理,自助刷卡就餐,定期更新菜品、严格消杀;实行消费一卡通管理,覆盖超市、餐厅等,开卡、挂失均有专门窗口便捷办理。不仅如此,项目还建有覆盖全周期的职业健康监测体系,构建“体检监测+生活服务”双重保障体系。
另一边,是多元文化赋能场所:配备椭圆机、动感单车等专业设备的多功能健身中心,定期放映电影的“社区影院”,提供各类书籍的“共享书屋”阅览室……营造出“日健身+周活动+月观影”文化氛围。
人文关怀更是融入四季更迭,夏季高温时段设立防暑驿站,供应清凉饮品、水果和防暑药品;中秋节等节日搭建视频连线平台,帮助异地务工人员实现“云端团圆”……一份调查问卷显示,95%的工人对社区环境表示满意。
“在立功竞赛中,我们看‘家文化与责任’如何体现,关键在于转变观念——不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民工,而是新时代的产业工人!”作为常年扎根一线的建设者,浙江省劳动模范、杭州地铁集团建设管理部部长卜铭对“家文化”有着深刻的理解。
“用工厂化的思维管理工程,用产业工人的视角去对待现场辛勤劳作的民工,营造家的文化氛围至关重要!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,是激发责任心和创造力的源泉。”卜铭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