浙江工人日报 数字报纸


01版:一版要闻

大学生“卷实习”有必要吗?

  AI制图

  “我是大一学生,目前简历上有3个行业的3段实习经历”“从大一开始实习,毕业有4年‘工作’经验”“大一,全班30个人一半去实习了”……据《工人日报》报道,在多个网络平台的实习话题下,“卷实习”已成热门现象。此前,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问卷调查显示,82.58%的受访者有过一次或两次实习的经历,17.42%的受访者有过3次或3次以上的实习经历。

  为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提前实习,甚至大一就开始实习?大学生“卷实习”有必要吗?

  “卷实习”背后的三重错位

  浙江工商大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、教授李骏:在“就业压力”这个放大镜下,焦虑情绪不断在大学生中蔓延,怕毕业就失业,担心简历一片空白,怕同龄人抢先一步。可真正进了实习岗位才发现,所谓的“职业启蒙”大多被安排在边缘工位,复印、做表格甚至订外卖成了主要工作,实习期越来越长,专业技能却很少接触到,技能锻炼也是蜻蜓点水,面试时连最基本的行业常识都答不上来。

  一些企业则巧妙地把人力成本转嫁给了学生,很多岗位并不需要那么多专业人才,要的是随叫随到的“人手”。于是,实习生成了灵活用工的最佳载体,不用缴社保,不用签正式合同,甚至不用付实习费。本该承担的新员工培训成本,也让实习生承担了,“广种薄收”成了常态,合适则留、不合适则换。

  高校亦被卷入这场博弈。就业率总是在考核表的最顶端,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,达不到预定目标,专业就要被预警,甚至被削减招生名额。为了把“未就业”变成“已就业”,院系只能提前启动“催熟程序”,学生培养方案里,东拼西凑“技能实习”“专业实习”各种实习模块,大一动员实习,大三统计就业去向,“包装就业”成了常态。

  要打破这个困局,必须让“实习”回归本位:它是学习的延长线,而非替代品。政府更不能做旁观者,对高校的就业考核不能光盯着就业率;对滥用实习生的企业要有惩罚机制,对能真正提供学习机会的单位,则可通过税收减免、校招配额等方式进行奖励,打通高校与职场衔接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对学生而言,最重要的是诚实面对自己:我到底缺什么?这段实习能补什么?与其把大学切割为零散的四段“体验卡”,不如用一次足够深入、时间饱满的实习,换一张扎实的“专业护照”,反而更有助于长远发展。

  企业也要摒弃“摘果子”的心态,把实习生当成需要培育的树苗,而不是现成的柴火,建立真正有效的实习生培养机制,把实习生纳入企业的人才梯队,让实习成为他们职业成长的起点。

  不要在焦虑中透支青春

  浙江工业大学学生俞漾:身处校园之中,能很清晰地感知到,这些年特别“卷”,大一大二实习、日常实习甚至翘课实习的现象越来越多。

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?归根结底在于“就业压力”传导到前端,即使身在校园也能感受到求职焦虑。当下高校持续扩招,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,就业市场供不应求。同时,企业受经济环境影响,招聘需求收缩,一个岗位常引来众多毕业生竞争。比如热门互联网企业的核心岗位,录取比例甚至可达几百比一,这种激烈的竞争态势让人深感压力,焦虑情绪自然滋生。加上社交平台上一篇又一篇“毕业即失业”的帖子,不仅让大学毕业生们感到焦虑,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“预期性焦虑”。

  面对这种焦虑,对于大学生来说,除了增加核心竞争力之外,唯一能抓住的便是“卷实习”。不少人希望通过实习,尤其是到大厂实习的经历,为未来求职“加持”。然而,当越来越多的人“卷”到实习赛道,大家感受到的并不是“打怪升级”一样的开心,更多的是麻木,甚至变得更加焦虑。

  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实践不断“试错”,让青年在真实职场中验证理论、校准方向、沉淀能力,而非在焦虑中透支青春。对于大学生而言,在选择实习之前,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学到什么,而非盲目“卷实习”,唯有这样才会减轻“被人推着走,不得不去做”的焦虑感。

  (下转第4版)  (上接第1版)

  “提前实习”是

  就业焦虑下的功利化选择

  本报评论作者舒昊:实习提前化折射出就业市场的残酷现实与学生的焦虑心态。在竞争白热化的就业环境中,企业将实习经历视为筛选人才的“硬指标”,学生被迫以“提前实习”应对。知乎上一位网友坦言,商科学生需积累两段顶级实习才能提升留用率,这迫使学生在学业尚未夯实之际,便投身职场。此外,社会对“工作经验”的过度推崇,使实习成为跨越就业门槛的“捷径”。然而,这种功利选择忽视了教育的本质——大学阶段本应是知识沉淀与思维塑造的关键期,过早陷入职场竞争,可能导致学生本末倒置,牺牲学术深度。

  过度追求实习的“数量”与“速度”,反而降低了实习的质量与价值。中国人民大学吴春波教授指出,许多实习沦为“打杂工作”,学生耗费时间成本却仅获得浅层经验。当大一学生盲目涌入职场,往往因专业能力不足,只能从事基础事务,难以触及行业核心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过早接触社会可能扭曲学生的价值观。尚未形成稳定认知体系的青年,易在职场的功利氛围中迷失方向,将“赚钱”与“成功”简单等同,忽略职业理想与长远发展。

 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,提前实习映射出教育体系与社会导向的偏差。当企业过度依赖实习经历筛选人才,学校片面强调就业率,学生便陷入“焦虑—行动—更焦虑”的恶性循环。被视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改革者之一的美国教育家约翰·杜威曾警示,家庭与学校的压力是焦虑滋生的土壤。如今,家长催促实习、高校鼓励“早实践”,无形中加剧了学生的提前焦虑症。这种集体性焦虑,不仅消耗个体精力,更可能催生心理失衡——为赶进度而忽视能力提升,为简历美化而盲目跟风,最终失去职业规划的理性与自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