戏韵江南
■杨晓杰
戏曲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瑰宝。我自幼便喜欢看戏曲,而浙江便有久负盛名的越剧、婺剧、绍剧、乱弹、皮影戏等。
越剧,早期称小歌班、的笃班、嵊剧、剡剧等,前身是嵊县(现嵊州市)一带流行的说唱形式——落地唱书,1906年开始演变为戏曲形式,有“中国第二大剧种”之称,也被称为“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”;婺剧则融合高腔、昆腔等六大声腔,保留明代戏曲遗响,被誉为“戏曲活化石”,其高腔可追溯至宋元南戏;绍剧源于秦腔与本地调腔的结合,形成于清康熙年间,猴戏表演更发展出独特的“人猴合一”艺术体系;乱弹是清代康熙年间新兴的地方声腔剧种,兼具昆曲、高腔、徽调、词调、摊簧等;皮影戏有声腔、皮人脸谱造型、剧目三个方面特点。浙江皮影戏以海宁皮影戏为代表,自南宋传入,即与当地的“海塘盐工曲”和“海宁小调”相融合,配以笛子、唢呐、二胡等江南丝竹,节奏明快悠扬,极富水乡韵味。
每种戏曲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。比如婺剧《包公探阴山》中,戏曲演员李美芳、钟国文在表演时,身体呈现“轻若无物”的状态,演员像拎纸片一样提起,肢体控制营造出“仿佛要被风吹走”的视觉效果。同时还有表演“僵尸倒”的绝技,看得不禁让人心惊胆战;台州乱弹《活捉三郎》中,鲍陈热饰演阎婆惜表演搓步、鬼步、椅子功,张振星表演“桌上踹凳”;海宁皮影戏大师徐二男仅凭一人就能驾轻就熟表演280多部戏本,他演的皮影戏曾被新加坡总理点赞。他擅长折子武戏,以“挑头”最为精彩;越剧梅花奖得主李敏的水袖功夫堪称了得。她曾每日练习水袖功5小时并磨破8双球鞋。正是这样的执着,让越剧从嵊州农村的“的笃班”成长为蜚声国际的“中国歌剧”,其《梁祝》选段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……每一项惊才绝艳的戏曲技艺在舞台上展示给观众,都是演员们十年磨一剑的成果。
“文化兴则国运兴,文化强则民族强”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,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一环。如今,浙江在戏曲传承上不断创新:实施《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建立戏曲剧种数据库;越剧《新龙门客栈》通过沉浸式舞台设计成为现象级作品;开发“浙江传统戏曲曲牌数字应用”,对濒危曲牌进行电子曲谱、音视频全息记录;连续多年举办“传统戏曲演出季”,采用“线下展演+线上演播”模式实现破圈传播;建立“名家传戏—青年担纲—院校培养”链条,让李敏等梅花奖得主带徒传艺。
暑期,全省不少戏台子上,年轻演员们汗湿衣背地排练。我总会想起儿时跟着外婆赶庙会的场景。她粗糙的手掌裹着我的小手,在咿咿呀呀的唱腔里前行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依然有人愿意为三分钟的完美,付出成百上千个小时的坚守。
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征途上,我们既需怀揣敬畏之心,又需勇于担当,不断创新保护方式,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的生机。这不仅是对后世子孙的馈赠,更是对先人智慧的告慰。非遗是我们的文化自信,更是我们面向未来的精神底气,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春风里,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。